新闻动态
【安徽日报】用科学管理创造中国效率——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
发布日期:2020-05-11  来源:杨继盛   查看次数:
 

安徽日报讯(记者 陈婉婉 通讯员 周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415日,抗疫奇兵武汉火神山医院宣布正式休舱闭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自疫情暴发至今,他带领科研团队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运用管理科学,直接服务大型医院和政府决策部门,提升抗疫精度和效率。

近年来,无论是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空天系统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还是医疗与健康工程等领域,杨善林院士带领科研团队直面其中的管理实践问题,坚持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成果,培养出一批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

将成果送到抗疫急难处

今年的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特殊。面对众多急需救治的病患、迅速调动起来的医护力量、八方涌入的驰援物资,如何进行组织安排,才能使抗击疫情的救护工作更加有效、更加安全?从事多年管理科学研究的杨善林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为了尽快摸清实际需求和技术瓶颈,大年初四,杨善林带着团队赶到收治肺炎病患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向一线救援医生和相关技术人员采集第一手资料。经过多轮面对面的交流,系统的架构、研发和实施方案很快被确定下来,目标直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提高救护效率。

经过4天的昼夜奋战,杨善林团队整合前期科研成果,与合肥德铭电子公司联合研发出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投入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疫情防控一线,实现成功应用。团队又联合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将移动远程会诊技术应用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疫情防控最前线。这套系统能够实现隔离病房患者、病区医生和异地指导医生的移动远程交互与医学影像、医学文本、电生理信号等多模态数据交互,同时又可对数据实施加密,从而保护患者隐私。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概率降下来了,救护效率提上去了。

在抗疫攻坚阶段,中国工程院发来了分析研究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风险的委托。杨善林更忙了,不仅要带着丁帅、李霄剑、欧阳波、顾东晓等一批年轻教授夜以继日开发医疗服务系统,同时又要分身一半,组织焦建玲、蒋翠清等骨干教师迅速开展疫情的外延影响与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研究,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等提出建议。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在实验室工作20个小时,即便离家只有10分钟的路程,他也没空回家吃一顿饭。

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大的追求。已经72岁的杨善林,在管理科学领域永远精神十足。

让科研紧跟国家重大需求

抗疫这一仗打得漂亮,源自团队数十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多年来,杨善林团队面向我国重大需求,在智能医疗装备和人工智能系统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分级诊疗、应急救援、海军舰艇卫勤及航空航天领域。

微创诊疗已经成为未来医疗科技发展的方向,但与传统诊疗方式相比,它对装备水平、系统技术、医生素质的要求更高。长期以来,高端医疗装备与智慧医学系统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去年510日,我国第一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机械臂协作手术成功实施,打破了这一垄断。

这台在我省石台县人民医院进行的手术,通过杨善林团队与合肥德铭电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及德医云服务平台,连接起256公里外的安医大二附院,普外科、放射科、肿瘤科等多位专家身在合肥,却如同亲临石台县手术现场,实现了实时查看患者的腔镜视像和多模态病案资料,对主刀医生的手术操作与紧急处置给出同步精确指导。

远程协作手术可不仅仅是类似远程会议这样简单,它需要实时采集手术中的各类生理参数,并进行智能分析,为医生诊断提供辅助依据。同时,还要把每一个步骤的诊断记录、积累下来,形成数据库。杨善林说。该系统成功实现了微创手术过程中的多科会诊、远程指导、机器人操控、手术质控、远程示教等医疗应用,使移动远程协同手术突破时空限制,为医疗资源匮乏的广大基层地区提供切实保障,在分级诊疗、灾害救治、战场救援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套装备系统已经在多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县市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个重要科室推广应用。同时,该套装备系统已经搭载在多艘中国海军大型舰艇上,还将装配在我国新一代移动救援方舱上,实现了大型移动医院的战略投送。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实践、高于实践。多年来,杨善林坚持科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带领团队始终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凝练科研方向,锤炼管理科学的艺术。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空天系统建设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迫切需要。2006年,在杨善林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胡笑旋在不到30岁的时候就将这一重大需求和新兴挑战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对空天资源的统筹调度,对任务的筹划处理,开发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打造面向军民领域的应用平台,为实现空天系统的效能最大化提供技术支撑。十几年来,团队在成像卫星任务规划、无人机编队管理与智能决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突破,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与北京遥感信息研究所、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电科第五十四研究所开展协同攻关,为多个军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造培养可靠人才

针对我国管理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也一定是对人类管理科学的重大贡献。杨善林的科研视野一直非常超前又开阔。

早在1992年,网络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的时候,杨善林就开始了将人工智能带入管理的研究。当时为了承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庆分公司将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计算机应用专业出身的杨善林刚从德国进修回来,就骑着自行车满校园招募项目组成员,创建跨学科研究队伍。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儿,杨善林带领团队开启了我国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工作。经过3年研发调试,国内首个企业管理局域网建成,这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管理步入计算机网络管理时代。

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是确保科研核心技术能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的保障。杨善林把树立强烈的爱国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团队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每届研究生入学时,他都要为新生亲自布置命题作文,围绕假如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崇拜的名人等内容进行探讨,引入《专业导论》课程,对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锤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做法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

在攻克一项又一项科技难题中,实验室、办公室、厂房车间,甚至自己的病房都成了杨善林带领团队开展科研的阵地。如今,这支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科技创新能力强、潜心教书育人、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近10年来,该团队为我国的管理学科培养了数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管理人才。杨善林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模范教师,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前列。

即将迎来75岁生日的合肥工业大学,将以杨善林院士为身边榜样,引导广大教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工业报国远大志向。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说。

 

杨善林院士(右一)在实验室工作。

原载于《安徽日报》20200430

http://app.ahrb.com.cn/szb/content/202004/30/c144578.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一条:杨善林院士为灵璧县党政领导干部作专题报告
下一条: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阮怀楼来校看望慰问杨善林院士

【关闭】